中國禪宗史自序
◎一般傳說的禪史與禪宗,都是會昌法難(八四五)前後形成的中國禪宗。
◎達摩到會昌法難(三百五十年)的禪宗實況,一向依據洪州道一門下的傳說。
◎有關禪史(歷祖傳記)的,
1. 屬於(五祖)弘忍門下北宗的,如『傳法寶紀』,這是北宗(大致為法如)弟子杜胐於七一三年頃所撰的。又有淨覺(約七二0頃)撰的『楞伽師資記』,淨覺為弘忍再傳,玄賾的弟子。
2. 屬於荷澤宗的,如『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獨孤沛撰,現存本為神會晚年(七六0頃)的改定本。又,『燉煌出土神會錄』,日本石井光雄藏本(一 九三二年影印公布),實為『南陽和上問答雜徵義』的不同傳本。石井本末後有六代祖師的傳記,為荷澤神會所傳。
3. 屬於保唐宗的,有『曆代法寶記』,約撰於七七五頃。這部書,記述了弘忍門下資州智詵系的傳承。保唐宗的創立者無住,自承為曹溪慧能的再傳。
4. 這些北宗、荷澤宗、保 唐宗的燈史,如加上荷澤宗所傳的『曹溪大師別傳』,『禪門師資承襲圖』,『圓覺經大疏鈔』 (卷三)等;參考『全唐文』所有有關的碑記;與洪州宗所傳的『寶林傳』(磧沙藏,民國十二年影印),作綜合的比較研究,那末從達摩到慧能門下分弘的情況,相信可得到更符合事實的禪史。
◎有關禪者法語的,主要有:
1. 代表北宗神秀的,有『大乘無生方便門』的各種本子,傳說為神秀所造的『觀心論』。
2. 代表荷澤宗的,有劉澄所集的『南陽和上問答雜徵義』(胡適校對各本刊 行,題為『神會和尚語錄』);『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
3. 代表保唐宗的,有『曆代法寶記』。這是一部燈史,保留了智詵下淨眾宗的法語;保唐無住的眾多開示。
4. 而『傳法寶紀 』,『楞伽師資記』,『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三書,提供了最可寶貴的資料。
5. 『傳法寶紀』與『楞伽師資記』,都是早期的北宗燈史,卻發現了南宗頓禪的根據。『楞伽 師資記』的慧可傳下,保存了『略說修道明心要法直登佛果』,是傳說為弘忍所說的『修心要論 』(或題作『最上乘論』)的藍本。這是達摩「二入」說中「理入」的闡明,代表了楞伽禪的宗要。在道信傳下,保存了『大乘入道安心要方便』,對於道信的禪風,及東山門下(南宗、北宗 等)的不同傳布,提貢了同源異流的最好參考。
6. 研究『施法壇經』,可以肯定荷澤門下的「壇經傳宗」本,是根據「南方宗旨」本的;而「南方宗旨」本,已對「曹溪原本」有過多少添糅。
7. 從荷澤禪學(如『壇語』及『神會語錄』等所說)與南方宗旨的不同,可以推見曹溪禪的「直顯心 性」,所以分化為荷澤系的「寂知指體,無念為宗」,及洪州系的「觸類是道而任心」的意義。
8. 此外,代表江東牛頭宗的,有『絕觀論』與『無心論』。燉煌新發見的,與舊來(洪州、石頭門 下)所傳的懷讓、行思、道一、希遷的語錄;百丈懷海的『廣語』,越州慧海的『頓悟入道要門 論』,黃蘗希運的『傳心法要』等早期禪書,作綜合的研究,那對禪門的方便設化,因時因地而 演化的趨勢,就有相當的線索可以探求。從印度禪到中華禪的演化歷程,這些八、九世紀的禪書 ,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研究資料。
◎ 禪史應包含兩大部分:禪者的事跡與傳承,禪法的方便施化與演變。
◎ 印度方面的傳承,達摩門下早已忘了。
◎ 中國方面,達摩傳慧可,見於『續高僧傳』,是沒有問題的。慧可到弘忍的傳承,現存的最 早記錄──『唐中岳沙門釋法如行狀』,已是七世紀末的作品。
◎ 從達摩「理入」的體悟同一「真性」,到慧能的「自性」(原本應為「法性」、「佛性」) ,南方宗旨的「性在作用」,達摩門下是一貫的「如來(藏)禪」。
◎ 會昌以下的中國禪宗,是達摩禪的中國化,主要是老莊化,玄學化。
◎ 慧能的簡易,直指當前 一念本來解脫自在(「無住」),為達摩禪的中國化開闢了通路。完成這一傾向的,是洪州,特別是石頭門下。
◎ 牛頭宗的興起,是與「即心是佛」,「心淨成 佛」,印度傳來(達摩下)的東山宗相對抗的。曹溪慧能門下,就有受其影響,而唱出「即心是 佛」,「無心為道」的折中論調。「無情成佛」與「無情說法」,也逐漸侵入曹溪門下。曹溪下 的(青原)石頭一系,與牛頭的關係最深,當初是被看作同一(泯絕無寄)宗風的。曹溪禪在江 南(會昌以後,江南幾乎全屬石頭法系),融攝了牛頭,牛頭禪不見了。曹溪禪融攝了牛頭,也 就融攝老莊而成為──絕對訶毀(分別)知識,不用造作,也就是專重自利,輕視利他事行的中國禪宗。
第一章 菩提達摩之禪
第一節 達摩傳與達摩論
達摩及其傳說
◎ Dharma ,古來音譯為達摩(或曇摩)。譯為達磨,是始於宋元嘉(四三0前後)年間譯出的『雜阿毘曇 心論』。『雜阿毘曇心論』是達磨(即曇摩)多羅──法救論師造的。
◎ 洪州(馬大 師)門下(八0一)所撰,與江東有關的『雙峰山曹侯溪寶林傳』(此下簡稱『寶林傳』),就 寫為菩提達磨了。從此,菩提達摩被改寫為菩提達磨,成為後代禪門的定論。達摩而改寫為達磨,可說是以新譯來改正舊譯。然從傳寫的變化來看,表示了南方禪的興盛,勝過了北方,南方傳 說的成為禪門定論。
達摩論
◎ 道宣已見到曇林所記的「二入四行」。
◎ 達摩所傳授的,具體而明確。
◎ 大乘道不外乎二 入:理入是悟理,行入是修行。入道,先要「見道」──悟入諦理。佛法不只是悟了,悟是屬於 見(理)的,還要本著悟入的見地,從實際生活中,實際事行上去融冶,銷除無始來的積習,這 叫「修道」。修到究竟圓滿,名為「無學道」。『楞伽經』說:「頓現無所有清淨境界」,是頓 入的見道。「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是漸非頓」,是修道。經說與「理入」、「行入」的 意趣相合。理入,是「藉教悟宗」。宗是『楞伽經』說的「自宗通」,是自覺聖智的自證,但這 要依「教」去悟入的。
◎ 什麼是「藉教」?「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這 是如來藏(性)說。依此如來藏教說的深切信解,發起「捨妄歸真」的意樂,從「凝住壁觀」去 下手。
◎ 「壁觀」,從來異說紛紜,『傳燈錄』卷三附注說;「為二祖說法,祗教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大正五一‧二一九下):「壁觀」可能就是「心如牆壁」的意思。
◎ 『黃檗禪師宛陵錄』(大正四八‧三八六下)說: 「心如頑石頭,都無縫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相應」。
◎ 百丈也說:「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兀兀如愚如聾相似,稍有親分」(大正五一‧二五0上 ─中)。這都是「壁觀」的意義,是凝心、安心、住心的譬喻。
◎ 達摩從印度來,所傳的教授,精要簡明,充分顯出了印度大乘法門的真面目。中國的禪者,雖稟承達摩的禪法,而專重「理入」,終於形成了偏重理 悟的中國禪宗。據曇林說,這一教授,達摩是以此開示道育、慧可的。這一教授,宗與教,「深 信含生同一真性」,是『楞伽經』所說的。前三行所引的經文,都出於『阿含經』及『法句』。 稱法行所引的「經云」,是『維摩詰經』。「三空」是三輪體空,是『般若經』義。『維摩詰經 』及『般若經』,都是江南佛教所特別重視的。達摩傳『楞伽』的如來(藏)禪,而引用『般若 』與『維摩詰經』,可能與達摩的曾在江南留住有關。
◎ 『破相論』一名『觀心論』, 『絕觀論』,『信心銘』,這都可證明為別人造的。現存的『悟性論』,『血脈論』等,為後代 禪者所造。
第二節 達摩與楞伽經
楞伽禪的傳承
◎ 達摩禪的傳承,是被看作楞伽禪之傳承的。
◎ 弘忍弟子曹溪慧能的法門,實際上也還 是『楞伽』的如來禪。慧能的再傳弟子道一,更明白的(大正五一‧二四六上)說: 「達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躬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 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 門」。
達摩與求那跋陀
◎ 『楞伽經』共有三譯:一、宋元嘉二十年(四四三)求那跋陀羅譯,名『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二、魏延昌二年(五一三)菩提留支譯,名『入楞伽經』,十卷。 三、唐久視元年(七00)實叉難陀譯,名『大乘入楞伽經』,七卷。
◎ 從所譯的教典而說,跋陀是以如來藏唯心大乘為 主,以聲聞經論為助的。這一風格,與流支、真諦、玄奘相同。但跋陀的時代早些;跋陀是南天 竺的如來藏說,而流支、真諦、玄奘,重於北方的阿賴耶說。在佛教思想史上,這是大有區別的 。
◎ 達摩繼承跋陀,是本於『古禪訓』的:「求那跋陀羅禪師,以楞伽傳燈,起自南天竺國,名 曰南宗,次傳菩提達摩禪師」。道宣的達摩「初達宋境」,也暗示了這一消息。但在中國禪宗的傳承中,跋陀三藏的地位,被遺忘了。這因為傳說達摩禪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
◎ 就現有資料來說,杜胐沒有說達摩是繼承誰的 ,卻開始引用了『禪經序』的傳承說。高唱頓禪的神會,進一步的以菩提達摩與『禪經序』的達 摩多羅相結合。到了『寶林傳』,才修正編定為西天二十八祖說。達摩是直承天竺的,跋陀的地 位,完全被遺忘了。
◎ 直到宋初,法眼宗的永明延壽(九0四──九七五),對求那跋陀與達摩,還承認其關係。 如『宗鏡錄』卷一00(大正四八‧九五三上)說:「跋陀三藏云:理心者,心非理外,理非心外;心即是理,理即是心。心理平等,名之為 理;理照能明,名之為心。覺心理平等,名之為佛心」。
楞伽與如來藏說
◎ 『楞伽』法門的傳弘,禪師們重在「自覺聖智」與「宗通」
◎ 依『楞伽經』,法身與化身說不同:法佛是「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化佛是「說施戒 忍……分別觀察建立」(大正一六‧四八六上)。這二類,就是宗通與說通。宗通是自證的,說通是言說的。這本是「教法」與「證法」──一切佛法的通義,而『楞伽經』著重於二類的區別,對機 的差別,而重視宗通的自證。
◎ 『楞伽經』的宗與教,本有二類不同:一是 三乘共的,一是大乘不共的。所以「宗通」與「自覺聖智」,是二乘所共的,不能證明為大乘( 不要說最上乘)的。不過中國禪者是從來不注意這些的。
◎ 就大乘法說,如宗密所舉的「息妄修心」,「泯絕無寄」,「直顯心性」, 區別都在見地上。依印度大乘法說,有「唯識見」(依他起「非實有全無,許滅解脫故」,近於 「息妄修心」);「中觀見」(主要為「極無所住」,近於「泯絕無寄」。也有說「理成如幻」 的);還有「藏性見」,即「究竟顯實」或「直顯心性」宗。以「楞伽印心」,達摩所傳的禪法 ,本質是「如來藏」法門;「如來禪」就是「如來藏禪」。
◎ 其實,如來藏是約「離妄想無所有 境界」而方便說的。所以,應知是「無我」的「如來之藏」。
第三節 達摩門下的傳弘
達摩禪的傳承者
◎ 到了『傳燈錄 』(一00四),才有四人【慧可道育尼總持僧副】得法的內容,除了改「得血」為「得皮」外,慧可以「禮拜後依位而 立」為「得髓」(大正五一‧二一九下)。宋代天臺學者,引用宗密的「本無煩惱,元是菩提」──慧可的得髓說,幾乎被天童寺禪師所控告,那是傳說者所意想不到的事了!
慧可門下的分化
◎ 慧可的「兼奉頭陀」,應該是達摩的遺風吧!
◎ 對 自行來說,當然專精極了。但沒有定期安住,對攝化學眾來說,是不方便的。這也許是早期的達 摩禪,不容易發揚的原因之一(攝受學眾,印度都屬於集團生活的律行比丘)!
道宣所見的達摩禪
◎達摩禪「藉教悟宗」。重教的,流衍為名相分別的楞伽經師。重宗的,又形成不重律制,不 重經教的禪者。護持達摩深旨的慧可門下,那禪師,粲禪師等,以『楞伽經』為心要,隨說隨行 ,而助以嚴格的、精苦的頭陀行。道宣時,一顆光芒四射的慧星,在黃梅升起,達摩禪開始了新的一頁。
第二章 雙峰與東山法門
第一節 達摩禪的新時代
時地適宜於達摩禪的開展
黃梅的門庭施設
◎ 道信的「營宇立象」,弘忍的「念佛淨心」,黃梅樹立起新的家風,對達摩禪的興 盛,是大有關係的。
◎ 禪法的普遍而公開的傳授,引起了「東山法門」的興盛。
第二節 道信與入道方便
道信傳
◎ 道信在吉州,有教大眾念摩訶般若波羅蜜而退賊的傳說。這一傳說,暗示了一項重要的史實 ,那就是道信在江南遊學,受到了「摩詞般若波羅蜜」法門的深切影響。
◎ 「摩訶般若波羅蜜」,有共世間的今世後世功德。所以『般若經』在印度,有最深徹而又最 普及的特色,成為大乘佛教勃興中的主要聖典。
◎ 道信臨去世時,有兩件事值得一提:一、預先囑弟子造塔,等到塔造成了,就去世;全身不 散,供養在塔中,一直傳到近代。預先造塔與色身不散,也是後來的傳承者──弘忍與慧能所共 同的,形成一宗特有的家風。二、『續僧傳』說:「眾人曰:和尚可不付囑耶?曰:生來付囑不 少」。『傳法寶紀』說:「門人知將化畢,遂談究鋒起,爭希法嗣。及問將傳付?信喟然久之, 曰:弘忍差可耳」。一說付囑不少,一說付囑弘忍。這一傳說的歧異,存有對「付囑」的不同意見,
道信禪門的綱領
◎ 『楞伽師資記』所傳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代表了道信的禪門,是確實的、難得的珍貴 資料!道信當時弘開的禪門,在上面所引的文句中,就顯出了道信禪法的三大特色:
◎ 一、戒與禪合一:弘忍門下的開法傳禪,都與戒有關。慧能「說摩訶 般若波羅蜜」,「兼授無相戒」,是戒禪一致的。……神秀「五方便」的「離相門」,在正授禪法以前,先發願,請師,受三歸,問五能,懺悔, 受菩薩戒,完全是受菩薩戒的次第。……. 開 法傳禪而與戒相關,不只是南能北秀,弘忍門下的宣什宗、淨眾宗,也是如此。
◎ 道信的「菩薩戒法」,雖 沒有傳下來,內容不明;但道信的禪門,有戒有禪,是確實的。弘忍門下的禪風,禪與菩薩戒相 合,原來是稟承道信(七世紀前半)的門風。這點,極關重要!
◎ 道信的『菩薩戒法』,雖沒有明文可考,然從南能北秀的戒法,以自 性清淨佛性為菩薩戒體而論,可以想見為梵網戒本。道信的戒禪合一,是受到了南方,極可能是天臺學的影響。
◎ 二、『楞伽』與『般若』合一:……達摩禪從南朝而到北方,與般若法門原有風格上的共同 。到了道信,遊學南方,更深受南方般若學的影響。在吉州時,早已教人誦念「摩訶般若波羅蜜 」了。等到在雙峰開法,就將『楞伽經』的「諸佛心第一」,與『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三昧 」融合起來,制為『入道安心要方便門』,而成為『楞伽』與『般若』統一了的禪門。
◎ 般若法門的「一切皆空」,天臺學者說得好:或見其為空,或即空而見不空,或見即空即不 空,非空非不空。換言之,『般若經』所說的空,有一類根性,是於空而悟解為不空的;這就是 在一切不可得的寂滅中,直覺為不可思議的真性(或心性)。大乘佛教從性空而移入真常妙有, 就是在這一意趣下演進的。
◎ 達摩以『楞伽』印心,而有『般若』虛宗的風格;道信的『楞伽』與 『般若』相融合,都是悟解般若為即空的妙有,而不覺得與『楞伽』如來藏性有任何差別的。
◎ 楞伽』與『文殊般若』的關係,還有兩點可說:一、『文殊說般若經』譯出以後,傳為真諦所譯的『大乘起信論』,已引用了「一行三昧」。『大乘起信論』,一向被認為與『楞伽經 』有關,是依『楞伽經』而造的。『起信論』的引用「一行三昧」,就是『楞伽經』與『文殊說 般若經』的融合。
◎ 二、在達摩系統中,……道信的時代,『楞伽』 與『文殊般若』,早有融合的傾向。道信這才依『楞伽經』及『文殊說般若經』,成立「入道安 心要方便」的禪門。可以說,「楞伽經諸佛心第一」,是達摩禪的舊傳承;「文殊說般若經一行 三昧」,為適應時機的新綜合。在禪者的悟境,這兩部經是沒有不同的(方便不同),但「摩訶 般若波羅蜜」,在達摩禪的傳承中,越來越重要了。
◎ 三、念佛與成佛合一:……道 信引用了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念佛三昧之一。「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息一切妄念而專 於念佛,心心相續,念佛心就是佛。道信的「入道安心方便」,是這樣的方便。依念佛而成佛,雙峰禪門才能極深而又能普及。從弘忍門下的念佛禪中,可以充分的明白出來。
一行三昧
◎ 梁曼陀羅仙所譯的『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下,有「一行三昧」。 道信引入「楞伽禪」,制立卓越的安心方便。這對於「東山法門』的大發展,及將來南能與北秀 的對立,都有深遠而重要的關係。
◎ 應該知道大乘法門的二大流:一、以 『般若經』為主的念佛,是實相念佛,……二、以『華嚴 經』為主的念佛,是唯心念佛……念佛,是念佛(無邊)相好的,等到三昧成就,諸佛現前,於是體會到:我沒有到佛國去, 佛也沒有到這裏來:諸佛現前,都是唯心所現的。與阿彌陀佛有關的念佛,也是這樣,
◎ 念佛而悟入唯心所現,於是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法門展開了。後代禪者常說的 「即心即佛」,不是禪者創說,而是大乘經中,與念佛有關的三昧。明白上來的念佛說,可知『 文殊說般若經』,是在般若無相法門中,應用了唯心念佛,而歸於「法界無差別相」的法門。但 還是隨順般若,所以稱名而「不取相貌」。道信以「一行三昧」與楞伽法門相結合,制立「入道 安心要方便」,顯出了法門的特色!
入道安心要方便
◎ 達摩明「入道」的「二入」,「安心者壁觀」;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 是承此而立名的,但已是專明「理入」了。
◎ 首先揭示了根本意趣:身,心,一切都不外 乎方寸,一切唯是自心。
◎ 說到安心方便,先要懺悔業障。實相懺是第一懺悔,也就是『壇經』的「自性懺」。
◎ 念佛的初方便,沒有說到,只說「念佛心心相續」,念到「忽然澄寂」,就是「無所念」, 連念佛心也落謝不起。
◎ 這一安心方便,是在「 如來藏心」的傳統中,融合了『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實相念佛,『觀無量壽經』等的唯心念佛 而制立的。
◎ 『金剛三昧經』與『大乘起信論』,在古代 禪宗的發展中,是有重要影響的!
◎ 文中引『維摩詰 經』的「本事如故,不相妨礙」;及『華嚴經』的「在微塵中見三千大千世界事」。「以無所得 ,得無所礙」,禪者的悟境,更進入不思議解脫的境地;這也是後代禪者的共同傾向。
◎ 因不同的根機,有不同的進修 情況。入道安心的方便,是不可一概而論的。
◎ 引用智敏(顗)及『觀無量壽經』說,可見道信的禪法:「佛即是心,心外無別佛」,成立 了「念佛」興「念心」的同一性。「念佛」,是引用「一行三昧」的新方便。「念心」──「觀 心」或「守心」(如列舉五事),沒有說到「念佛」,正是『楞伽』的舊傳統。
◎ 「念心」是: 「略而言之,凡有五種:一者、知心體,體性清淨,體與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寶 ,起作恆寂,萬法(原作「惑」)皆如。三者、常覺不停,覺心在前,覺法無相。四者、 常觀身空寂,內外通同,入身於法界之中,未曾有礙。五者、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 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
◎ 道信特重「守一不移」,修法是這樣的(大正八五‧一二八八上──中): 「先當修身,審觀以身為本。……常觀自身空淨,如影,可見不可得。……如眼見物時, 眼中無有物。如鏡照面像,……鏡中無一物。……如此觀察知,是為觀空寂」。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淨眼,住意看一物,無問晝夜時,專精常不動。其心欲馳散,急手 還攝來。如繩繫鳥足,欲飛還掣取。終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
◎ 這一「守一不移」的方便,……文體雜入大量的偈頌,與前後文體都不合。這是後人──「看淨」 然後「看心」的一流的禪觀次第。
◎ 依入道安心要方便而論,道信的禪法,受過天臺禪觀的影響,是不容否認的。
◎ 道信也還是「藉教悟宗」,依教明禪的。如 依『楞伽』及『文殊說般若』而制立方便,及「五事」「皆依經文所陳」。至於「教外別傳」, 還要等弘忍門下出來唱導呢!
第三節 弘忍東山法門
弘忍傳
東山法門
◎ 弘忍門下(北方)的禪法,充分表現 出:「不立文字」,「頓入」,「傳心」的禪宗特色。
修心要論
◎ 「楞伽諸佛心」與「文殊說般若一行三昧」相統一,成立「念佛心是佛」。「即心是佛」,「心淨成佛」,成為雙峰與東山法門的標幟。
◎ 在方便上,著重於『文殊說般若經』的,是「念佛」的,「看淨」(空無一物)的。
◎ 著重於『楞伽經 』的,是「看心」的。
◎ 從『略說修道明心要法』,到『修心要論』,代表『楞伽』舊傳的特質。 這可說是弘忍所傳,也不妨說慧可說的。「看心」,「看淨」二大流,還不能包括慧能的禪門, 慧能是專重「文殊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的一流。
弘忍的十大弟子
◎ 在現存文記中,十弟子的傳說,以『 楞伽師資記』為最早
◎ 弘忍所說的「傳吾道者,只可十 耳」,原意應該是:荊州神秀,潞州法如,安州玄蹟,資州智詵,華州慧藏,隋州玄約,嵩山老 安,楊州(高麗僧)智德,白松山劉主簿,韶州慧能──分頭並弘者的傳說。
第三章 牛頭宗之興起
第一節 甚麼是南宗
「南宗」的意義
◎ 求那跋陀羅譯『楞伽經』四卷,菩提達摩傳於南北。這一楞伽中心的傳承法統, 是『楞伽人法志』,『楞伽師資記』所說,而實是本於「古禪訓」的。
◎ 菩提達摩以四卷『楞伽』印心,傳出的禪法,是被稱為「南天竺一乘宗」或「 南宗」的。
◎ 此外,南印度傳來的『般若經』論,也是被稱為「南宗」的
◎ 三論 ,在印度與中國,都被稱為「南宗論」,也與南印度有關。龍樹是南印度憍薩羅國人,提婆是師 子國(今錫蘭)人。六七世紀時,傳承龍樹學的佛護,是南印度怛婆羅人;清辨是南印度摩羅耶人;月稱是南印度薩曼多人(這三位都有『中論』的注釋)。般若宗義的傳揚者,幾乎都是南印 度人,這是三論(般若學)被稱為「南宗論」的理由!
◎ 荊溪湛然,是七一一──七八二時人。這是以南北朝的佛學,分為南宗與北宗。湛然以天臺 為不屬於南北,但神清(八一0前後卒)『北山錄』(大正五二‧五八一上)說:「南宗焉,以空假中為三觀。北宗焉,以遍計依他圓成為三性也。而華嚴以體性、德相、業用,範圍三界,得其門,統於南北,其猶指乎諸掌矣」!
◎ 神清是淨眾宗學者而贊同華嚴宗的。依他說,天台三觀還是南宗,賢首宗才是南宗北宗的統 一者。
南宗與南中國精神
第二節 牛頭宗成立的意義
◎ 江東所傳的『文殊般若』,使道信的『楞伽』禪,進入一新的領域。而江東的禪學,以潤州 牛頭山為中心而勃興起來,對於稱為「南宗」的曹溪門下,意義更為重大!
牛頭六祖的傳承
◎ 經近代的研究,對道信與法融,法融與智巖,智 嚴與慧方,是否有師資授受的關係,是很有問題的。一般以為法持從弘忍修學,開始與達摩禪發 生關係,其實也還值得研究。
◎ 法融與道宣同時,但在道宣的記錄中,並沒有道信付法與法融的事。在現存文記中,最早傳 說道信別傳法融的,是李華所撰『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
◎ 道信傳法於法融的傳說,在法 融去世(六五六)一百年,才見於文記。
◎ 『續僧傳』沒有說到智巖到牛頭山去,沒有說到與法融的任何關係。
◎ 智巖永徽五年(六五四)去世, 比法融(六五七)還早了三年。從繼位弘揚的意義來說,智巖繼法融而稱二祖,是很難想像的。
◎ 惠方受具,是六五六年(二十八歲)。那時 ,智巖禪師已死去二年了。惠方後來去牛頭山,從智巖受法,也是不可能的。惠方「洞明經論」 ;晚年「歸茅山」,看來也是與三論宗有關的禪師。
◎ 法持三十歲(六六四),曾參禮黃梅弘忍。回來,到青山(牛頭山)參禮方禪師 ,為方禪師的入室弟子。
◎ 牛頭宗風,如法融、智巖,以及後來的慧忠、玄素,都沒有他力念佛,求生淨土的形跡。所以說法持念佛,或稱之為「念佛 禪」,是不了解當時禪風,誤信傳說所引起的虛談。
牛頭宗的形成
◎ 從史實的觀點,道信與法融,法融與智巖,智巖與慧方,都不可能有師承的 關係
◎ 牛頭宗的形成,是繼承了茅山的禪風。
◎ 從法融到慧忠,都是在山中修行,領導修學,到晚年才出 山來(南京)弘化,表顯了重心在山林的特色。
◎ 般若南宗,根源於攝山,經茅山而移到牛頭山。
◎ 法融的弟子,多在通達經教的基礎上,轉向禪心的自證。
◎
┌──────────────────┐
┌法敏─┬──────法聰─┐┌──僧瑗 │
大明─┤ └─┐ └┼─┐ │
└─────法融───────┘┌┴善伏 │
寶月───── 智巖─┬─┼─慧明─┘
_ _ _ _ _ / └─┤
僧璨/ ──── 道信───┘
◎ 牛頭山中心的般若南宗,與楞伽南宗,有過多次的接觸:慧布與慧可,智巖與僧 璨,善伏與道信。楞伽系到道信而融合了(文殊)般若,江東般若系也一再與達摩下的禪師有接 觸。自稱南宗的兩大系統,在長期的發展中,無疑的會逐漸融合起來。
◎ 牛頭六代說的成立,是對抗東山法門(弘忍門下)的;是江東(南朝)正統 ,與北方正宗對立的。不過,東山法門是全國性的,牛頭山是地方性的。時代已進入大統一,有 顯著區域色彩的對立,是不能長久維持的。
◎ 後來曹溪門下,順著牛頭宗的傳說 而加上幾句,牛頭禪就成為達摩禪系的旁支。在大一統的時代,終於為曹溪禪所銷融了。
第三節 牛頭法融的禪學
有關法融的作品
◎ 『絕觀論』,『信心銘』等,代表了牛頭禪(法融)的早期思想。
牛頭禪的根本思想
◎ 『絕觀論』(及『無心論』),『心銘』(及『信心銘』)所代表的牛 頭禪學,與達摩禪系的東山系,原是明顯相對立的。
◎ 達摩禪從「二入四行」的「安心」,及傳說的「安心法門」,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以 來,一貫以「安心方便」著名。而道信從「念佛心是佛」,樹立了「即心是佛」,「心淨成佛」 ,更顯出『楞伽』佛語心(後人說「佛語心為宗」)的特色。
◎ 絕觀論』(第一問答)說:「問曰:云何名心?云何安心」? 「答曰:汝不須立心,亦不須強安,可謂安矣」!只此開宗明義,便顯出了牛頭與東山的顯著對立。
◎ 「空為道本」,「無心合道」,可作為牛頭禪的標幟,代表法融的禪學。
◎ 『絕觀論』以「大道沖虛幽寂」開端,立「虛空為道本」,牛頭禪與 南朝玄學的關係,是異常密切的。
◎ 「道遍無情」,「無情成佛」,是牛頭禪 的特色,這正是醞釀成熟於南朝學統中的問題。
◎ 牛頭禪的「無情有性」、「無情成佛」、(「無情說法」),是繼承三論與天臺的成說 ,為「大道不二」的結論。然在曹溪門下,是不贊同這一見解的
◎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是(源出三論宗)牛頭禪的成語。
◎ 牛頭禪 的這一見地,為曹溪下的神會、懷海、慧海所反對。唯一例外的,是傳說為慧能弟子的南陽慧忠 (約六七六──七七五)。『傳燈錄』卷二八所載「南陽慧忠國師語」,主張「無情有佛性」, 「無情說法」(大正五一‧四三八上)。
◎ 東山宗說「佛語心為宗」,「即心是佛」,是從有情自身出發,以心 性為本,立場是人生論的。牛頭宗說「道本」,泛從一切本源說,是宇宙論的。東山與牛頭的對 立,在這些上,極為明白。
◎ 宗密說:牛頭宗以「喪我忘情」為修。法融是以「無心用功」為方便,也就是「無心合道」的,
◎ 玄學化的牛頭禪,以「喪我忘情為修」……發展所成的,南嶽、青原下的中國禪宗,與印度禪是不同的。印度禪,即使是達摩禪,還是 以「安心」為方便,定慧為方便。印度禪蛻變為中國禪宗──中華禪,胡適以為是神會。其實, 不但不是神會,也不是慧能。中華禪的根源,中華禪的建立者,是牛頭。應該說,是「東夏之達 摩」──法融。
第四章 東山法門之弘布
第一節 東山宗分頭弘布
慧能的摩訶般若波羅蜜與無相戒
◎ 東山門下的開 法傳禪,都繼承道信的遺風──戒禪合一。
◎ 我此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 從「頓悟見性」來說,無念為此宗宗要,
◎ 基於平常的「淨心」,把握當前的一念,「於一切境上不染」,「即是見性,內外不住,來 去自由」。從直捷切要來說,這確是直捷切要極了!
神秀的五方便
◎ 以神秀為中心的北宗,以「方便」著名
◎ 北宗的開法方便,也是戒禪合一的。
◎ 北宗的傳禪方便,是先念佛名,而後令淨心,是確實無疑的。
◎ 五方便門:五門是:「第一總彰(原作「章」)佛體,亦名離念門。第二開智慧門,亦 名不動門。第三顯不思議門。第四明諸法正性門。第五了無異門」(或作「自然無礙解脫道」) 。每一門,以修證中的某一特定內容為主,引經論為證。如第一門,以觀一切物不可得為方便, 顯淨心的「離念心體」,引『大乘起信論』。這樣,第二明開智慧,引『法華經』。第三顯不思 議法,引『維摩詰經』的「不思議品」。第四明諸法正性,引『思益經』。第五了無異門,引『 華嚴經』。現存的各本,都不只說明每一特定內容,而用作解通經論的方便,所以被稱為「方便 通經』。
◎ 「齊念佛名,令淨心」( 或看淨,或看心),為弘忍以來,最一般的禪門下手方便,卻沒有提到「淨心」下的「不動」。 所以「五方便」中「不動門」的成立,為神秀禪(北宗)的特色,而這與『楞嚴』所傳的禪門有 關。
◎ 北宗禪的一般方便,是「離念門」(「不動門」), 到神秀才有五方便門的安立。而五方便中的後三門,次第與內容,恰與『五教止觀』的後三門相合。
◎ 神秀安立的禪門,說他受到杜順所傳的,發展成的五教觀門的影響,該是不會錯的吧!禪宗 與賢首宗的契合,奠定了教禪一致的基礎。
淨眾的三句用心
◎ 「先教引聲念佛,盡一氣,念絕聲停。念訖云:無憶、無念、莫妄。無憶是戒,無念是定 ,莫妄是慧:此三句語,即是總持門」。
◎ 「無念、無憶、無著、莫起誑妄」,不就是「無憶無念莫妄」嗎!『壇經』說:「我此法門 ,從上已來」,是有傳承的。
宣什的傳香念佛
◎ 授法時,先要「傳香」,是這 一系的特色。「傳香」與受菩薩戒有關。
◎ 「念一字佛」,從 『文殊說般若經』的「念一佛名」而來。始終以念佛為方便,到達離念得道,與『入道安心要方 便』的「主體部分」,顯得分外的親切。
第二節 東山門下的種種相
戒與禪
◎ 各宗開法的戒禪並舉,當然是上承道信的法門。……這可見慧能與神秀弟子,還都是戒禪合一。但到八世紀下半世 紀,道一、希遷、無住,都只專提「見本性為禪」了。
金剛經與起信論
◎ 達摩以『楞伽經』印心,而所傳的「二入四行」,含有『維摩』與『般若 經』義。到道信,以「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及『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融合而制立「入道 安心要方便」。在東山法門的弘傳中,又漸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及『大乘起信論』所替代。
◎ 說達摩以四卷『楞伽』印心,慧能代以『金剛經』,這是完全不符事實的。
◎ 專提『金剛般若經』的,不是慧能, 是慧能的弟子神會。因此,似乎不妨說:『壇經』有關『金剛經』部分,是神會及其弟子所增附 的。
◎ 其實,禪者以『金剛般若經』代替『文殊說般若經』,並不是神會個人,而是禪宗,佛教界 的共同趨向。
◎ 原則的說,一切般若部經典,意趣是終歸一致的。『金剛經』闡明無相的最上乘說,又不斷 的校量功德,讚歎讀誦受持功德,篇幅不多,是一部適於持誦流通的般若經,非其他大部的,或專明深義的可比。
◎ 『金剛經』終於代表了一切般若經(『文殊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在內),為禪者所重,不只是與最上乘無相法門相 契合,更由於長短適中,廣讚受持功德,易於受持。神會推重『金剛經」,甚至說六代傳燈,都 是依說『金剛經』見性,那就不免過分誇張了!
◎ 道信融合了『楞伽經』與『文殊說般若經』。然東山門下的北宗,多少偏重於『楞伽』,……東山門下,『楞伽經』已漸為『大乘起信論』所替代了 。
◎ 總之,『楞伽經』 為『起信論』所代,『摩訶般若經』為『金剛般若經』所代,是神秀與慧能時代的共同趨勢。後來『楞嚴經』盛行,『楞伽經』再也沒有人注意了。如以為慧能(神會)以『金剛經』代替了『 楞伽經』,那是根本錯誤的!
一行三昧與禪
◎ 關於「一行三昧」,『文殊說般若經』只是說:「隨佛方所,端身正向」。
◎ 天臺智顗綜合了「文殊說文殊問兩般若」,以「一行三昧」為「常坐」的三昧。道信住在( 與智顗弟子智鍇有關的)廬山大林寺十年,對常坐的「一行三昧」,是受到影響的。道信重「一 行三昧」,也重於「坐」
◎ 「一行三昧」的真實內容,道信當然是知道的;但教人的方便,多少重視了「坐」(坐,是 攝心的好方便。慧能也勸人「一時端坐」)。門人翕然成風,那是可以想像的。終於以坐為禪, 以為非坐不可。這種偏差,弘忍門下一定是極為盛行的。
◎ 但慧能重視「東山法門」所傳的,「一行三昧」與「禪定」的實 際意義,而不著形儀,不專在事相上著力,在東山門下,的確是獨具隻眼了!
念佛淨心與淨心念摩訶般若
◎ 「念佛淨心」,確是東山門下最一般的禪法。
◎ 慧能取「念摩訶 般若」而不取「念佛」,不但經有明文,而還是「東山法門」舊有的,「不念佛」 ,「不看心」 的一流。慧能是學有稟承,而決不是創新的。道信教人修「念一佛」的方便,並非稱念佛名以求 生淨土的,
◎ 「東山法門」的念佛方便,不是他力的(『壇經』也有對往生西方淨土的自力說)。
◎ 慧能重於自性佛,自歸依佛,見自法性三身佛;這是從念摩訶般若波羅蜜而來的。所以慧能 取「念般若」,不取「念佛」,是「一行三昧」的又一方便,「東山法門」的又一流。方便的形 式是不同的,而究竟終歸一致。然慧能是直入的,為利根的,更與「一行三昧」相契合的!
指事問義與就事通經
◎ 對於學者,不為他說法,卻指物而問,讓他起疑,讓他去反省自悟。據『楞伽師資記』,這 是求那跋陀羅以來的一貫作風。神秀也應用這一方法
◎ 這一作風,至少慧可已曾應用了。在未來的南宗中,更善巧的應用起來。
◎ 不談事實上國土的穢與淨,而專 在自己身心上說,禪者都有此傾向。
第五章 曹溪慧能大師
第一節 慧能年代考
生卒年代
得法與出家開法的年代
◎ 研究傳說的自身,知道「臨終密授」,「十六年隱遁」,是不可信的。研究與慧能有關的人 物,知道慧能在弘忍門下,不能是「咸亨」或「上元」年中;出家也不可能是儀鳳元年。這樣, 現存劉禹錫(八一八)所撰的『大鑒禪師第二碑』(全唐文卷六一0),所傳慧能的年代,是值得注 意了!
第二節 從誕生到黃梅得法
早年事跡
◎ 勞作與修持相結合,雖是佛法所固有的,如周利槃 陀伽的因掃地而悟入,但成為此後曹溪禪的特色。
不識字
付法
◎ 念佛名」,「令淨心」,是北宗所傳,弘忍(法如、神秀)授法的內容。如修持而有所得 ,就「密來自呈」,向弘忍表示自己的見地。如弘忍認為「當理」──與「正理」相應,就付「 與法」。
◎ 分頭並弘的付 法制,一直傳到現在。東山法門所形成的,一代一人,禪門定於一的付法理想,在中國是完全消 失了。
傳衣
◎ 詔文說到「 衣法」,可見慧能在世時(徵召為七0五年),「付法傳衣」說,已為北方所知。
◎ 在禪宗 所有文獻中,從沒有人出來否認,北宗學者也沒有否認,「傳衣」成為教界公認的傳說,這都是 值得注意的事!沒有人否認「傳衣」,玄賾也在傳弟子衣缽,這怎麼能說神會個人造出來的傳說呢!
作偈呈心
◎ 神秀與慧能的作偈呈心,是否『壇經』舊有的部分,是值得研究的。
◎ 神 秀所作偈,與神秀思想是吻合的。「身是菩提樹」,與『大乘無生方便門』的:「心色俱 離,即無一物是大菩提樹」;『大乘五方便』的;「身寂則是菩提樹」相合。「心如明鏡臺」, 也與『大乘五方便』的:「淨心體猶如明鏡,從無始以來,雖現萬像,不曾染著」相合。神秀五 方便的「總彰佛體」,也名「離念門」,主要是依『大乘起信論』的。著重「離念」,所以有「 時時勤拂拭」的「加行」話。弘忍對於這首偈,要人焚香讀誦,也是相當推重的。
◎ 燉煌本『壇經』,這部分的文句,即使記錄者略有增損,但還沒有過分貶黜的敵視意味。惠昕本以下,對神秀作惡意的形容,那是南嶽、青原門下,後代禪者的事了。
第三節 南歸與出家
大庾嶺奪法
五年法難
出家與受戒
第四節 行化四十餘年
從廣州到韶州
德音遠播
第五節 入滅前後
末後的教誡
◎ 「吾教汝說法,不失本宗。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於性相。若有人問法,出語盡雙,皆取法對,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入滅
弟子的到處弘化
◎ 一、「嶺南」:慧能弟子的分頭開展,大體上都向故鄉(廣義的)去的。
◎ 『壇經』的「十弟子」,只是晚年隨侍在側的,而且是曹溪法泉寺的弟子。
◎ 『壇經』的原始部分,是法海(或作智海)所記所集,為手寫祕本而展轉傳授。其傳承,燉煌本為:法海── (同學)道漈──(門人)悟真。
◎ 『壇經』是曹溪 山僧傳出來的。原始部分,經一番補充而成「南方宗旨」。傳入中原,流到荷澤門下,演變為「壇經傳宗」。……如『瘞髮塔記』,『略敘』,『曹 溪大師別傳』。
◎ 這些傳說,稍後為江南──洪州門下所承受而改編的,是『寶林傳』。『寶林傳 』敘述從佛,一代一代的二十八祖,又傳到東土六祖──曹溪寶林寺慧能。
◎ 惠昕本作:法海──志道──彼岸──悟真──圓會。
◎ 從曹溪門下的各方面開展去看,大體可分「嶺南」,「江 南」,「中原」──三區,試從此略窺曹溪禪開展的一斑。
◎ 二、「中原」:以『壇經』一再告誡的「無諍」的 曹溪禪風來說,神會的敵對態度,是不足取的。然而頓禪在京洛的迅速生根而發揚起來,不能不說是神會的勳績!
◎ 然如以為曹溪禪在中原的流行,開始於神會,一切功德歸於神會,那就未必然了!
◎ 三、「江南」:泛指五嶺以北,長江以南一帶。江西、湖南為中心,是慧能弟子中,南嶽、 青原的主要化區。還有現今的福建、浙江,及安徽、江蘇的南部。對禪宗的發展來說,這是最主 要的一區。
◎ 天臺學盛行於浙東,玄覺(如『 永嘉集』)也受到天臺的影響,傳說與天臺左溪玄朗為同門。
南北對抗中的插曲
◎ 曹溪與玉泉的禪風,為一事實的南北對立。引發對立而明朗化的,神會 是重要的一人。
第六章 壇經之成立及其演變
第一節 壇經的主體部份
◎ 胡適(民國十九 年,一九三0)出版『神會和尚遺集』,以燉煌本為最古本,主要為神會(少部分為門下)所作 。
◎ 宇井伯壽(一九三五)『第二禪宗史研究』,立場比較傳統,除去『壇經』中的一部分,其餘 為慧能所說。
◎ 關口真大(一九六四)『禪宗思想史』,對宇井伯壽那種辦法,不表同意,另從傳 說中的『金剛經口訣』,去研究慧能的思想,而以『壇經』為代表神會的思想。
◎ 柳田聖山(一九 六七)『初期禪宗史書之研究』,以為「無相戒」,「般若三昧」、「七佛二十九祖說」,是牛 頭六祖慧忠所說,鶴林法海所記的。神會晚年,把他引入自宗,由門下完成,約成立於『曹溪別傳』及『寶林傳』之間(七八一──八0一)。
東山門下的開法傳禪
壇經的原始部分
◎ 弘忍以來,有公開的開法傳禪。傳授的方便,彼此都有所不同,但有一共 同的形式,那就是戒禪合一。
◎ 道信法門的特色之一,是菩薩戒與禪法的結合。
◎ 南宗、北宗、淨眾宗、宣什宗──東山門下的開法情形;南宗與北宗,明顯的達到了戒(佛性本源清淨)與禪的合一。這是歷史的事實,一代的禪風。
◎ 契嵩曾寫了一篇『壇經贊』,是至和元年(至和三年的前二年──一0五四)所作,編入『 鐔津文集』卷三。……契嵩所贊的『壇經』內容,就是大梵寺說法部分,次第完全與燉煌本相同。這是燉煌本『壇經』,為現存各本『壇經』中最古本的明證。
◎ 古人心目中的『壇經』,是以大梵寺說法部分為 主體的。所以現存的『壇經』,應分別為二部分:一、(原始的)『壇經』──「壇經主體」, 是大梵寺開法的記錄。二、『壇經附錄』,是六祖平時與弟子的問答,臨終付囑,以及臨終及身 後的情形。二者的性質不同,集錄也有先後的差別。在『壇經』的研究上,這是應該分別處理的 。
◎ 當時的開法,不是一般的說法,是與懺悔、發願、歸依、受戒等相結合的傳授。這是稱為「 法壇」與「壇場」(壇,古代或通寫為檀)的理由,也就是被稱為『壇經』,『壇語』的原因。
第二節 燉煌本壇經的成立
◎ 以現存『壇經』本來說,燉煌本最古。但燉煌本已不是『壇經』原型,而有過補充、修改, 這是古人所曾經明白說到的
荷澤門下的壇經傳宗
◎ 神會以弘忍傳衣給慧能,證明慧能為六祖。袈裟是「信衣」,是證明「得有稟承」,「定其 宗旨」的。然而神會自己,慧能並沒有傳衣給他。
◎ 四川的保唐門下,正傳說衣在無住處,證明 慧能的法統在四川,這應該是神會門下最感困擾的事了!在這種情形下,發生了「壇經傳宗」的 事實。
◎ 這就是「壇經傳宗」的意義,也就是道一門下責難荷澤門下的問 題所在。神會死於七六二年。德宗貞元十二年(七九六),敕定神會為七祖。『曆代法寶記』約 作於七七五年。大義禪師死於八一八年。所以神會門下修改『壇經』,以『壇經』為傳宗的依約 ,大抵在七八0──八00年間。
◎ 與禪宗傳法統系相關的,有三:
◎ 一、佛陀跋陀 羅──覺賢三藏,來中國傳禪,在廬山譯出『達摩多羅禪經』(約四一一譯出),慧觀作序(見 『出三藏記集』卷九)。『禪經』(及經序)敘述禪法的傳承,說到大迦葉,阿難,末田地,舍 那婆斯,優波崛(五師),婆須蜜,僧伽羅叉,達摩多羅,不若蜜多羅。
◎ 二、後魏吉迦夜等(約 四七二頃)傳出的『付法藏傳』六卷,也是從大迦葉等五師起,到師子尊者止,共二十四人。
◎ 三 、梁僧祐(五一八卒)撰『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有「薩婆多部記目錄」,中有兩種大同小 異的傳說。
◎ 1.「舊記」所傳:從大迦葉到達磨多羅(後五師,都是『禪經序』所說的),共五十三世。
◎ 2.「長安城內齊公寺薩婆多部佛陀跋陀羅師宗相承略傳」,從阿難第一起,到僧伽佛澄, 共五十四世。比「舊記」所說,在達摩多羅後,又增出四人。
◎ 僧祐是律師,所以看作律的傳承, 其實與佛陀跋陀羅所傳有關,是參照『付法藏因緣傳』而補充集成的。這三種(四說)法統譜系 ,為後代禪者的主要依據
◎ 第一、弘忍門下的早期傳說(六八0──):中國方面,從菩提達摩、僧 [P253] 可、僧璨、道信、弘忍到神秀,或說慧能。天竺方面,引『達摩多羅禪經』,以說明遠承天竺。
◎ 佛 陀跋陀羅(覺賢)的禪學,含有兩個系統:一、罽賓(北方)的漸禪,是佛大先(即佛陀 斯那)所傳的。二、天竺(南方)來的頓禪,是達摩多羅所傳的。「色不離如,如不離色」,是 直觀一切法皆如的。達摩多羅是菩薩,是天竺而不是罽賓,是頓禪而不是漸禪,這是引起禪者以 達摩多羅為菩提達摩的原因吧!
◎ 第二、西天二十八祖說形成時期(約七三0──):二十八世與二十九世,原則是一樣的,都是『付法藏傳』與『禪經序』的結合(梁僧祐『 出三藏記集』所出的二說,用意相同)。……當時雖有二十九及二十八世說,但「二十八」數,漸為後代的禪者所 公認。
◎ 第三、西天二十八祖改定時期:『寶林傳』改寫 的後四祖為: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
◎ 婆 舍斯多,據說梵名婆羅多那,可能是影取『禪經序』的婆羅陀,而實為舍那婆斯的改寫。 不如密多與般若多羅,就是『禪經序』中的富若密羅,富若羅。從富若羅受法的曇摩多羅,一向 就是看作菩提達摩的。所以『寶林傳』的後三祖,還是採用『禪經』。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就不免有信手創作的感覺。
◎ 據近人的研究,『寶林傳』作者,屬於洪州門下。自『寶林傳』問世,西天二十八祖的傳統,漸成為(禪家的)定論。
◎ 此後,如唐華嶽玄偉 ,於八九八──九 00間,作『玄門聖冑集』五卷。南唐靜、筠二禪德,於九五二年,作『祖堂 集』二十卷。宋道原於一00四年,上呈『景德傳燈錄』三十卷。宋契嵩於一0六一年,奏上『 傳法正宗記』及『傳法正宗定祖圖』共十卷。這都是以『寶林傳』的(七佛)二十八祖傳法偈及 事跡為基礎的。『寶林傳』不失為偉大的創作!
南方宗旨
◎ 在八世紀末,神會門下的「壇經傳宗」以前,南陽忠國師已說到『壇經』被添改 了,這就是「南方宗旨」。
◎ 在 當時(神會)南頓與北漸的對抗中,慧忠與神會不同,是頓漸並舉的。 他說「即心是佛」,與東山門下相合;而在答常州(今江蘇武進)僧靈覺時,又明「無心可用」 ,「本來無心」,與牛頭宗相同。他立「無情有性」,「無情說法」,與牛頭宗相同,而與神會 ,(百丈)懷海,慧海說不同。聽人傳說馬大師說「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這才「笑曰:猶較些子」。
◎ 忠國師所見的『壇經』,已有身無常 而(佛)性常的話,是當時的事實。這種身無常而性常的見地,從慧忠時代(七五0前後),一直到現在,都保存在『壇經』裡。燉煌本明白的表示了這種見地,
◎ 「壇經傳宗」的添改,為洛陽神會門下,約為七八0──八00年間。「色身無常而性是常 」的添改,應比「壇經傳宗」的添改為早,因為燉煌本──「壇經傳宗」本,是在「南方宗旨」 本上,增補一些傳承依約而成的。
◎ 『壇經』傳到悟真(燉煌本),已有了「 南方宗旨」。如真像忠國師所說,南方宗旨是為人增入的,那一定在法海與悟真之間了,或就是 志道吧!
◎ 南方宗旨,推定為六祖的晚年(或再傳)弟子,從曹溪流傳出來。
壇經的初期流變
◎ 燉煌本『壇經』,為現存各本中最古的,然至少已經過「南方宗旨」,「 壇經傳宗」的改補。「壇經傳宗」為七八0──八00年間。早在七五0頃,慧忠見到了「南方 宗旨」的添改本。據此可見慧忠早年,曾見過『壇經』原本,否則怎麼知道有了添改呢!
◎ 一、『壇經』有原始部分,附編部分。
◎ 二、法海所記所集的『壇經』原本,流傳於曹溪,可稱之為「曹溪原本」。
◎ 三、神會門下,為了適應當前的需要,維護神會以來的正統說,所以補充悟真所傳的南方宗 旨本,成為現存的燉煌本。……「壇經傳宗」……這一偏重文字,偏重形式的傳授,受到洪州門下的抨擊,然『壇經』也就從此 大大的傳開了。
◎ 燉煌本『壇經』,是經一再的修改添糅而成的。「南方宗旨」與「壇經傳宗」的特色,可以 明確的看出,但由於雜糅為一,實已無法明確的逐段分離出來,回復曹溪原本的初形。
◎ 就現存 的燉煌本來說,曹溪原本為南方宗旨所雜糅,不易逐段的分別,然對神會來說,這是與神會無關的。燉煌本特別重視「自性」,「自性變化一切」,這是神會禪學所沒有的。
◎ 法 身與色身的對立 ,色身離法身就是死了的見地,在有關神會的作品中,也沒有發見。神會專提「不作意」,而燉 煌本卻一再說到「作意」。總之,神會決非以經過南方宗旨添糅過的『壇經』為依據的,神會也不會造這南方宗旨所雜糅了的『壇經』。「壇經傳宗」,是在南方宗 旨雜糅了的『壇經』上,增 入有關法統傳承,及讚譽神會部分。
第三節 壇經的變化
組織與內容的變化
◎ 『壇經』的各種本子,從大類上去分別,可統攝為四種本子:燉煌本, 古本,惠昕本,至元本。
◎ 「燉煌本」:為近代從燉煌所發見的寫本,為神會門下「壇經傳宗」的修正本,約成立於七 八0──八00年間。其內容,大體為以後各本所繼承。燉煌本所說的無相戒,形神對立,慧能 事跡,傳承說,都與神會的傳述不合。
◎ 昕本,分二卷十一門。編定的時間,考定為宋太祖乾德五年(九六七)五月。……惠昕本,對燉煌本來說 ,有所增訂。如增入「唐朝徵召」一分;傳五分法身香;慧能得法回來避難等事跡。次第改定的 ,是有關授無相戒的次第
◎ 「至元本」:元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0),德異在吳中刊行『壇經』
◎ 與德異本相近的,有宗寶本,……從內容看來,宗寶本與德異本,組織上最為一 致。
◎ 比對惠昕本,至元本,與燉煌本的不同,除次第變動,及增「五分法身香」外,主要為二大 類:慧能的事跡,弟子的機緣。
◎ 『曹溪大師別傳』:這一系的傳說,也淵源於曹溪,成為荷澤門下的別派。所傳的慧能事跡更 多,與『壇經』大有出入。『別傳』的成立,對後來禪宗(洪州、石頭門下)的影響很大。『寶 林傳』修正了『別傳』的二十八祖說。『寶林傳』的六祖傳,雖佚失而沒有發見。然從『祖堂集 』,『傳燈錄』,『傳法正宗記』等,初祖、二祖、三祖的事跡,都與『寶林傳』相合,可推斷 『傳燈錄』等所傳六祖事跡,都是繼承『寶林傳』的,都是釆錄『別傳』的傳說,而多少修改。
◎ 契嵩勒成三卷的曹溪古本……雖不知編者是誰,但屬於洪州門下,與『寶林傳』 異曲同工,是沒有疑問的。這雖被稱為古本,而成立的時代,要比燉煌本(七八0──八00) ,『別傳』(七八一),『寶林傳』(八0一)遲些。
名稱的變化
◎
第七章 荷澤神會與南宗
第一節 神會的一生
◎ 曹
溪慧能發展了東山法門,還只是東山門下的一流。自慧能去世(七一三),弟子們稟承曹
溪法門而充分的發展起來,中國禪宗進入了第三階段。這是以曹溪南宗為中心,而為東山與牛頭
(或南宗、北宗、牛頭宗)的混融,而到達「凡言禪皆本曹溪」的時代。到會昌滅法(八四五),禪宗進入了「越祖分燈」的時代 ,才是一般人所知道的禪宗。
生卒年齡考
參學生涯
南宗頓教的傳布
◎『證道歌』說:「圓頓教, 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山僧爭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神會的「為天下學道者定宗旨 ,為天下學道者辨是非」,正是那種為佛法、為眾生的真誠。如以世俗眼光,看作形式的法統之 爭,那是與事實相去遠了!
為法的挫折與成功
第二節 有關神會的著作
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
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
南陽和上問答雜徵義
頓悟無生般若頌
第三節 南頓北漸
◎ 南北對立,不只是師承傍正的爭執;「南頓北漸」,才是法門對立的實質。
◎ 說到頓與漸, 至少要明白兩點:一是理的頓悟漸悟,一是行的頓入漸入。……大乘經義,從來都是「悟理必頓」的。……(行的頓入漸入)中國佛教,到了 隋唐之間,發心頓入佛道,已是多數學者的共信了。
◎ 從當時(法如開法以來,慧能還在世,比神會北上早得多)的情形看來,「淨心」方便的次 第化,已失去了東山法門──即心是佛的頓入氣息。神秀所傳,是有頓悟入道成分的,而「以方 便顯」,逐漸落入了漸修的情況。
第八章 曹溪禪之開展
第一節 曹溪流派
中原的荷澤宗
◎ 荷澤宗,以神會住在洛陽荷澤寺而得名。
◎ 圭 峰宗密(七八0──八四一),為荷澤宗的殿軍大師。但宗密「教禪一致」,荷澤宗與華嚴教合 一,失去了南宗頓教──簡易的特色。
江南的洪州宗與石頭宗
◎ 青原行思與南嶽懷讓所傳出的法系,到十世紀,被認為曹溪禪門的正統。
◎ 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傳說都是從石頭系統出來的。
◎ 懷海下出了溈山靈祐(八五三卒),黃蘗希運(八五六頃卒),為溈仰與臨濟二宗的根元。
◎ 然在會昌法難( 八四五)以前,石頭一系的興盛,是比不上荷澤與洪州的。石頭一系的思想,也沒有被認為曹溪的正宗,這可以舉當時的文記為證。
劍南的保唐宗
◎ 保唐宗的成立者,是成都保唐寺無住。『傳燈錄』卷四,有無住的機緣語句 ,得法於淨眾寺的無相(大正五一‧二三四中──二三五上)。
第二節 禪風的對立
直說與巧說
◎ 洪州、石頭門下,顯然是在固有的普說形式上,傾向於個別攝受,方便巧說。
隨相與破相
◎ 東山門下,已有破相的傾向,曹溪門下更具體的表現出來。自道信以來,法門 是戒禪合一,念佛與成佛合一。慧能不用「齊念佛名,令淨心」的一般方便,而採用「淨心、念 摩訶般若波羅蜜」,淵源於黃梅的直捷的法門。從此,曹溪門下的傳法,不再念佛了(唐末以來 的禪師,又與念佛相結合,那是他力的念佛,與黃梅的念佛方便不同)。至於戒法,神會的『壇 語』,還是有戒有禪,而且說:「若求無上菩提,要先護持齋戒,乃可得入」(神會集二二九),保 存了東山門下的傳統。但是一般的齋戒,不僅不是『壇經』的「受無相戒」,也沒有北宗以「佛 性為菩薩戒」的意義。神會的齋戒,是適應一般的
◎ 繼承這一精神而發展起來,保唐、石頭、洪州門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再提戒法的傳授了。保唐無住是最偏激的,……無住的「教行不拘」,達到了否定一般(出家)戒律的邊緣。
尊教與慢教
◎ 荷澤神會是教禪一致的……洪州門下譏神會為「知解宗徒」,是正確的。但在神會的觀點來說,這是 沒有什麼不對的;離教說宗,才是錯誤呢!神會以「知解」為悟入的方便,所以不破言說,
◎ 神會是奠定了「教禪一致」的宗風。神會禪的特色,與『壇經』是有密切關係的,
◎ 保唐宗風,不重教與離教的傾向,大致與洪 州、石頭下相近。
◎ 「教外別傳」,與「不立言說」有關。
◎ 黃蘗的「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別付一心離言說法」,是從不立言說,而到 達離教法而別有宗法的頂峰。
◎ 「見性成佛」,「即心是佛」,「即心即佛」,為慧能及門下一致的,南宗的核心問題。由 於洪州、石頭門下,傾向於「不立言說」(其實是離不了言說,而只是不用經論固有的言說), 這才在接引學人的方便上,有了形式上的不同。
◎ 道一的教說,無疑的以「即心即佛」為宗,也就是「佛語心為宗」。後來又向於「非心非佛;末後更超脫而入第三句,主要是弟子的時代。
◎ 總之,洪州、石頭門下,對一般參學者,是不許讀經看教,不許求覓知解的,與荷澤門下, 恰好對立。
重定與輕定
◎ 曹溪門下所傳的,是般若相應的禪,定慧不二的禪,無所取著的禪。以此為「禪」的定義( 曹溪門下自己下的定義),所以對入定出定,內照外照,住心看淨等,採取否定的立場。
◎ 慧 能門下,都承認上上根的一聞頓入,如上仰山所說。根微智劣的,就不得不以安禪為方便,否則 是不能契入的。
第三節 南宗頓教的中心問題
壇經(燉煌本) 的中心思想
◎ 『壇經』所說,可以「見性成佛」;「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念為宗」──兩句話來說明。
◎ 一、「見性成佛」:比對『起信論』,「性 」是「心真如」,及「心生滅」中的如來藏性。「心」是「心生滅」中,依如來藏而有阿黎耶識 ,及依阿黎耶而轉起的諸識。『壇經』所傳的,是原始的如來藏說。但不用如來藏一詞,而稱之 為「性」或「自性」。如來藏(「性」)就是眾生,就是法身,
◎ 二、「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這是『壇經』所傳的修行法。……『壇經』所說,一切以「自性」為主。無相是性體清淨──體;無住是本性無縛,心無所住 ──相;無念是真如起用,不染萬境──用。從此悟入自性,就是「見性成佛」。『壇經』說般 若,說定慧等學,都約「自性」而立,
荷澤宗所傳
◎ 神會重佛性,所以在有關神會的作品中,也沒有發見這種思想。「性」,「自性」,貫徹於『壇經』燉煌本全部 。所以說『壇經』是神會或神會門下所作,是一項根本的錯誤。這種自性說,實為「南方宗旨」 的特色。
◎ 神會的「本心」說,受有『起信論』的影響。
◎ 『壇經』是一切依「自性」 說的,但神會不用「自性」一詞,而稱為「心」。
◎ 『壇經』說「無 住為本」,是「本性」的念念相續,念念不住,表示了一切時中的了無繫著。而且,「一切法在自性」,一切是「自性變化」,「性含萬法」的。神會對「無住為本」的闡明,著重於心體空寂 ,空寂心的自證,不住一切法。而對「本性」的念念相續,念念不住,卻沒有說到。
◎ 在有關神會的作品中,有一重要術語──作意,不作意,以「莫作意」來說明無念。….. 以「不作意」為「無念」的同義詞。
保唐的禪學
◎ 保唐無住所傳的「大乘頓悟禪門」,與『壇經』所說,有密切的關係。無住自 稱「修行般若波羅蜜」。
◎ 破言說的極則,當然會一法不立。……無住破言說,不立一切,不像神會那樣的「立知見」,立「無住之知」,而只是泯絕一切。 在泯絕一切中,一切是佛法,行住坐臥總是禪。
洪州(石頭)所傳
◎ 從生命現象,去誘發學人的自悟,體認真正的自己(本心,自性,真我),是洪州( 石頭)門下共通的。
◎ 洪州(石頭)門下,是以「性在作用」為原則的。從學人自 己,自己的心,自己的見聞動作,也就是從自己的生命現象去悟入的。這一禪風,從下手處── 悟入方便說,見聞等作用是不同於四大色身的,似有對立的意味。等到深入而真的體悟,那就「 靈光獨耀,!A贗脫根塵」;「心月孤圓,光吞萬象」,有什麼對立可說呢!
第四節 曹溪的直指見性
見性成佛
◎ 牛頭宗說:「道本虛空」,「無心合道」。東山宗說:「即心是佛」,「心淨成 佛」。
◎ 以「自性」為主題來闡明一切,是 「南方宗旨」。神會所傳的,應近於『壇經』的原始本。
◎ 慧能在即心是佛(東山傳統)的基石上,樹立起「見性成佛」的禪,這是融合了南方盛 行的『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說。
◎ 『涅槃經』的佛性,是如來藏的別名;但不是『楞伽經』的「無我如來之藏」,而是「我者即是如來藏義」
◎ 達摩的「真性」禪,是『楞伽經』的如來藏說。道信以『楞伽經』的「佛心」,融合於『文殊說般若經』的「念 佛心是佛」。到了曹溪慧能,更融合了盛行南方的『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見性成佛」 。內涵更廣大了,而實質還是一脈相傳的如來藏說。不過曹溪禪融合了「佛性」(即是「我」) ,更通俗,更簡易,更適合多數人心,更富於「真我」的特色。
◎ 神會所傳的「見性成佛」,是「見佛性」,「見本性」,如燉煌本那樣的「見自性」,是沒 有的。所以以「自性」為主題的,推斷為「南方宗旨」。
直指心傳
◎ 達摩禪經歷二度的發展:達摩傳來的如來藏禪,本是少數人的修學,「領宗得意」 是不容易多得的。道信與弘忍,在「一行三昧」的融合下,念佛,長坐,使門庭廣大起來,引入 甚深的法門。但東山的「法門大啟」,不免流於「看心,看淨,不動,不起」的方便。到慧能, 將楞伽如來藏禪的核心,在普遍化的基礎上,不拘於方便,而直捷的,簡易的弘闡起來,這就是『壇經』所說的「大乘頓教」。
第九章 諸宗抗互與南宗統一
第一節 牛頭禪的蛻變
牛頭禪的興盛
◎ 「道本虛空,無心合道」,代表了早期的牛頭禪──法融的禪學。
◎安國玄挺,是慧忠與玄素的同門,住宣州(今安徽宣城縣) 安國寺。玄挺顯然受到了荷澤神會的影響,如『宗鏡錄』卷九八(大正四八‧九四四中)說:
「安國和尚云: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者,不住色、不住聲,不住迷、不住悟
,不住體、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是一切處而顯一心。若住善生心即善現,若住惡生心
即惡現,本心即隱沒。若無所住,十方世界唯是一心,信知風幡不動是心動」。 「有檀越問:和尚是南宗北宗?答曰:我非南宗北宗,心為宗」。
「又問:和尚曾看教否?答云:我不曾看教;若識心,一切教看竟」。 「學人問:何名識心見性?答:喻如夜夢,見好與惡。若知身在床眠,全無憂喜,即是識
心見性。如今有人聞作佛便喜,聞入地獄即憂,不達心佛在菩提床上安眠,妄生憂喜」
◎慧忠與玄挺的見地相近,如『宗鏡錄』卷九八(大正四八‧九四五中)說:
「牛頭山忠和尚:學人問:夫入道者,如何用心?答曰;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
汝但任心自在,不須制止,直見直聞,直來直去,須行即行、須住即住,此即是真道。經 云:緣起是道場,知如實故」。
「又問:今欲修道,作何方便而得解脫?答曰:求佛之人,不作方便,頓了心原,明見佛 性,即心是佛,非妄非真。故經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 慧忠「安心偈」:「人法雙淨,善惡兩忘,直心真實,菩提道場」
◎ 牛頭禪的 『絕觀論』,原本為:「虛空為道體,森羅為法用」。其後,經「心為宗」與「心為本」,「法 體」與「法用」,而演化為「心為體」,「心為宗」,「心為本」。所說的心,是「心寂滅」。 這一本不生滅,本來空寂的「空性心」,會通了「即心是佛」與「明見佛性」。『宗鏡錄』引用 的『絕觀論』本──「心為體」,「心為宗」,「心為本」,受到了『壇經』的影響,可論斷為 慧忠與玄挺時代的修正本,使其更適應於當時(受到曹溪禪影響下)的人心。
遺則的佛窟學
◎ 遺則表示自己的領悟,而全以老莊的文句表達 出來,至少可以看出他沈浸於老莊玄學的深度!
◎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傅大士)……這種思想,嚴格的說,是不屬於佛法的。
◎ 這裏,要說到兩部論:一、現存燉煌本的『無心論』(斯坦因本五六一九號)一卷,作「釋 菩提達摩製」 。這部論,假設和尚與弟子二人的問答,以闡明無心,體裁與『絕觀論』相同。這 是一部牛頭禪的作品,從無心而引入真心,……二、『寶藏論』,傳說為僧肇所造。……在江東,特別是三論宗發揚「 關河古義」,僧肇與『肇論』,更受到當時的推重。也許為了這樣,『寶藏論』被託為僧肇所作。 『寶藏論』分三品,不但應用玄學,如「離微」等,簡直是離佛法的成說而自成一家。
第二節 洪州宗與石頭宗
禪者的見解
◎ 切法都是對待的,相依而立的(假名),所以「出沒即離兩邊」,只是引發學人去悟入自 性。這是後代禪者,與人問答、開示的根本原則。用此方法以指示「即心是佛」,「見性成佛」 的曹溪宗旨,石頭與洪州,沒有太大的差別。然洪州重於「性在作用」,如『圓覺經大疏鈔』卷 三之下說:「起心動念,彈指謦咳,揚眉瞬目(原誤作「揚扇因」),所作所為,皆是佛性全體 之用,更無第二主宰」(續一四‧二七九)。石頭門下也曾應用這一方便,但當下就是,而到底並不就是,這是石頭門下所著重的。
◎ 洞山的悟道偈:「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 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 代表南方傳統的,以江東為中心的牛頭禪,從八世紀初以來,對曹溪南宗就發生重大的影響 。
◎ 「平常心是道」,是洪州宗的重 要意見。與「即心是佛」一樣,直指當前心本自如如;約心地說,保持了曹溪禪,也可說是佛法 的特色。
◎ 牛頭以為:道本虛空,一切法是如幻如化,心也如幻如化,本來無一物。 道本來這樣,所以用心不合於道,無心可用──忘情,才泯絕無寄而契合於道。
◎ 洪州宗直指人心 ,即心即佛,當體現成,所以說「觸類是道而任心」。在理路上,與「無心」說是不同的。
◎ 「無心合道」的主張「絕觀棄守」,「無修無證」。而『傳燈錄』卷五,傳南嶽懷讓的問答:「修證 即不無,汙染即不得」(大正五一‧二四0下),還不必談無修無證。
◎ 道一還重於「即心即佛」,而到 了弟子手中,百丈懷海已承認「絕觀棄守」的信心銘,傳為僧璨所作了。道一弟子而來自浙江、福建的,對牛頭禪就自然的會給以適當的會通。
◎ 大珠慧海是建州(今福建建甌縣)人,出家及弘 法於越州(今浙江紹興縣)的大雲寺。他極力闡揚「即心是佛」,本著「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 用自在,不假外求」的見地,而說「老僧無心可用,無道可修」(大正五一‧四四五中)。道一的再傳 弟子黃蘗希運,也是閩人。他從當下即是,不用別求,擬議即乖的意思,而將「即心」與「無心 」,更明確的統一起來。
◎ 洪州宗在「即心是佛」的原則上,會通了「無心」說,沒有失卻自家的立場。
◎ 南方佛法,本來受到玄學的影響,而把禪學看 作玄學,稱參禪為「參玄」,似乎石頭是第一人。石頭的禪,當然受到曹溪南宗的啟發,直說「 即心即佛」。然在石頭與弟子們的問答中,表現出道化的特色,
◎ 洞山是出入於洪州、石頭,近於牛頭而又有進一步的發展。
◎ 在禪宗的發展中,牛頭宗消失了,而他的特質還是存在的,存在於曹溪門下,以新的姿態──石頭系的禪法而出現。會昌以後,融合的傾向加深,洪州下也更深一層中國南宗化了。
禪者的風格
◎後代的禪者,又在這些語句、動作、圓相中,揣摸,理會,解說 ,形成玄學化的禪理。然而,「說也說得,理會也理會得,只是敵生死不得」。對直了頓悟的曹
溪禪來說,這實在是並不理想的!
第三節 從對立到南宗統一
宗與宗的對立
◎ 道悟門下有龍潭崇信,後來傳出雲門與法眼宗。 惟儼門下有雲巖曇晟,後來傳出曹洞宗。道悟與惟儼的法系問題,關係重大,成為洪州與石頭門 下爭奪的重心。
◎ 藥山惟儼、潮洲大顛、百丈懷海,都是從(南嶽懷讓門人)潮州神(或作「慧」)照出家的 ,三人又都先後到南嶽來受戒。百丈受戒後,先到廬州(今安徽合肥縣)浮槎寺閱藏經;後來親 近道一,成為洪州門下第一人。大顛與惟儼,受戒以後,就在南嶽親近石頭,也就成了石頭的門人。
眾流會歸於曹溪
◎禪宗成為洪州與石頭──二大系的天下。洪州系以江西為 中心,禪風強毅,活躍在江南而顯出北人的特色。會昌以後,洪州宗的主流(溈仰由南方人創立 ,迅速消失在石頭系統中),移入北方。如臨濟義玄在鎮州(今河北正定縣),興化存獎及南院 慧顒,都在魏府(今河北大名縣);而南方,幾乎全屬於石頭門下。二大南宗的分化,可說是適 應南北而自成二系。切實點說,石頭門下,呈現達摩禪的面目,而有極濃的牛頭──東南學統的 血脈。這也難怪宗密以牛頭、石頭為同一宗風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