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

仰山初領新戒到謝戒。
師見來於禪床上拍手云。和和。仰山即東邊立。又西邊立。又於中心立。然後謝戒了卻退後立。師云。什麼處得此三昧。仰云。於曹谿脫印子學來。師云。汝道曹谿用此三昧接什麼人。仰云。接一宿覺用此三昧。仰云。和尚什麼處得此三昧來。師云。某甲於馬大師處學此三昧。問如何得見性。師云。譬如有屋。屋有六窗。內有一獼猴。東邊喚山山山山。應如是六窗俱喚俱應。仰山禮謝起云。所蒙和尚譬喻無不了知。更有一事。只如內獼猴困睡。外獼猴欲與相見如何。師下繩床執仰山手。作舞云。山山與汝相見了。譬如蟭螟蟲。在蚊子眼睫上作窠。向十字街頭叫喚云。土曠人稀相逢者少
洞山辭去。
師云。多學佛法廣作利益。
洞山云。多學佛法即不問。如何是廣作利益。
師云。一物莫違即是。
僧問。如何出得三界。
師云。汝在裏許得多少時也。

僧云。如何出離。
師云。青山不礙白雲飛。

用功

時有法師數人來謁曰。擬伸一問。師還對否。師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問如何是佛。師曰。清潭對面非佛而誰。眾皆茫然(法眼云。是即沒交涉)
良久其僧又問。師說何法度人。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禪師家渾如此。師卻問曰。大德說何法度人。曰講金剛般若經。師曰。講幾坐來。曰二十餘坐。師曰。此經是阿誰說。僧抗聲曰。禪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耶。師曰。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經。請大德說看。無對。
師少頃又問。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德且道。阿那箇是如來。曰某甲到此卻迷去。師曰。從來未悟說什麼卻迷。僧曰。請禪師為說。師曰。大德講經二十餘坐。卻未識如來。其僧再禮拜。願垂開示。師曰。如來者。是諸法如義。何得忘卻。曰是。是諸法如義。師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經文分明那得未是。師曰。大德如否。曰如。師曰。木石如否。曰如。師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無二。師曰。大德與木石何別。僧無對。
良久卻問。如何得大涅槃。師曰。不造生死業對。曰如何是生死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曰云何即得解脫。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僧曰。如禪師和尚者。實謂希有禮謝而去。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箇是佛。師云。汝疑那箇不是佛指出看。無對。
師云。達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有律師法明。謂師曰。禪師家多落空。師曰。卻是坐主家多落空。法明大驚曰。何得落空。師曰。經論是紙墨文字。紙墨文字者俱空。設於聲上建立名句等法。無非是空。坐主執滯教體。豈不落空。

有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三藏曰。禪師錯也。師卻問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師曰。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豈不聞。善知識者能迴三毒為三聚淨戒。迴六識為六神
通。迴煩惱作菩提。迴無明為大智真如。若無變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曰禪師適來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 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便作變解。聞說不變便作不變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實不可測。


有道流問。世間有法過自然否。師曰有。曰何法過得。師曰。能知自然者。曰元氣是道否。師曰。元氣自元氣道自道。曰若如是者則應有二。師 曰。知無兩人。又問。云何為邪云何為正。師曰。心逐物為邪。物從心為正。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喫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校。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

頓悟入道要門論

 
01  稽首和南,十方諸佛、諸大菩薩眾,弟子今作此論,恐不會聖心,願賜懺悔;若
      會聖理,盡將回施一切有情,願於來世,盡得成佛。
 
02  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云何為頓悟?答:頓
      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
有真禪師者。問云。道既無心佛有心否。佛之與道是一是二。師曰。不一不異。曰佛度眾生為有心故。道不度人為無心故。一度一不度。何得無二。師曰。若言佛度眾生道無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見。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虛名道亦妄立。二俱不實總是假名。一假之中何分二。問曰。佛之與道從是假名。當立名時。是誰為立。若有立者何得言無。師曰。佛之與道因心而立。推窮立心心亦是無。心既是無即悟二俱不實。知如夢幻即悟本空。彊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見解。師乃說無修無作偈曰
 見道方修道  不見復何修
 道性如虛空  虛空何所修
 遍觀修道者  撥火覓浮漚
 但看弄傀儡  線斷一時休

永嘉集要旨 傳燈錄

慕道志儀第一
夫欲修道先須立志及事師儀則彰乎軌訓。故標第一明慕道儀式
戒憍奢意第二
初雖立志修道善識軌儀。若三業憍奢妄心擾動。何能得定。故次第二明戒憍奢意也
淨修三業第三
前戒憍奢略標綱要。今子細檢責令過不生。故次第三明淨修三業。戒乎身口意也
奢摩他頌第四
已檢責身口令麤過不生。次須入門修道漸次不出定慧。五種起心。六種料簡。故次第四明奢摩他頌也
毘婆舍那頌第五
非戒不禪。非禪不慧。上既修定。定久慧明。故次第五明毘婆舍那頌也
優畢叉頌第六
偏修於定定久則沈。偏學於慧慧多心動。故次第六明優畢叉頌。等於定慧令不沈動。使定慧均等捨於二邊
三乘漸次第七
定慧既均則寂而常照。三觀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圓。自解雖明悲他未悟。悟有深淺。故
次第七明三乘漸次也
事理不二第八
三乘悟理理無不窮。窮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次第八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見也
勸友人書第九
事理既融內心自瑩。復悲遠學虛擲寸陰。故次第九明勸友人書也
發願文第十
勸友人雖是悲他專心。在一情猶未普。故次第十明發願文誓度一切